-
誰造成了中美間的緊張?基辛格的答案是…
2019年11月20日-22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與彭博共同主辦的“2019年創新經濟論壇”在北京燕山腳下、雁棲湖畔召開。在21日進行的“特別會議-對話亨利·基辛格博士”環節,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與亨利·基辛格博士行了時長為28分鐘的簡短對話。[全文]
-
我們需要一份網絡版《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我的讀者們并不會對第二次冷戰的爆發感到意外。自從唐納德·特朗普去年首次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以來,我一直認為,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將比大多數人預期的持續時間更長,并且沖突會進一步升級并在其他領域表現出來。[全文]
-
我如何用三部電影向西方解釋中國
八年前我見了一些杰出的德國工業家,“他們永遠做不出我們這種滾珠軸承”,他們說得斬釘截鐵。當時我旅行的其中一站是聯想的研發部,就是那時候我開始意識到西方人在自欺欺人,中國很有可能在科創方面比肩美國,中國人已經到達了科學界的一些巔峰。[全文]
-
對中國“鬧離婚”,美國兩黨都達成共識了
隨著“中美國”的演化變遷,“打擊中國”的策略勢在必行。即便當下的美國總統不是特朗普,其他總統也會采取行動。即便特朗普沒有獲得共和黨的提名,共和黨的其他人士也會采取同樣的行動。民主黨也是如此,對抗中國是美國兩黨達成共識的幾個話題之一。 [全文]
-
亨利·基辛格的成功秘訣
在我寫關于亨利·基辛格的傳記寫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突發奇想,想到了一個很有趣的假設:美國前國務卿的成功、名譽、良好的口碑等等,是否不僅僅是來自于他超人的智慧和堅定的信念,更是因為他在構建協調的人際關系上的卓越能力呢?[全文]
-
互聯網革命,可不是印刷革命的翻版
互聯網帶來的全球影響和16世紀歐洲的印刷帶來的影響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個人電腦和手機給個體更多力量,就好像路德時代的宣傳冊子和書本。個人電腦的生產和價格軌跡,和英格蘭1490年到1630年印刷書本的軌跡有著驚人的相似性。但這兩個時代仍然有很多差異。[全文]
-
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那么“美妙”,為什么最大受益者卻是中國?
在關于“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是否已經終結”的辯論會上,古典自由主義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代表西方提出了世紀之問。而CNN評論員法里德·扎卡里亞堅持認為,應該“回到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里來”。[全文]
-
“扎克伯格們”讓世界更危險?
今天的世界就像一個即將出現重大故障的巨大網絡。如果不理解新信息技術帶來的變化,就不可能理解今天的世界。技術已經把巨大權力賦予了所有有關傳統等級權力結構的網絡。但是全球網絡已經變成一種不穩定的結構,扎克伯格們要為網絡設計缺陷負更多責任。[全文]
-
基辛格的忠告,特朗普聽了多少?
基辛格暗示特朗普扭轉美國二戰以來的整個外交戰略的威爾遜主義,轉而采取老羅斯福時期的實力政治原則。組建中美俄新(民粹或威權主義)的“神圣同盟”,扶植英法民粹主義勢力上臺,犧牲二戰之后體系的兩個最大受益者德國和日本。[全文]
-
論朱皮離婚與特朗普的關系
之前,我還沒有充分體會到全球化的時代就要結束了。朱皮離婚讓我恍然大悟。還有哪個家庭比他們一家更完美地體現國際社會這個含糊不清、但又振奮人心的事物所蘊含的希望呢?“布拉吉麗娜”已亡。不過,我有種感覺,朱皮世界觀會卷土重來……[全文]
-
如果美國總統有一個歷史顧問委員會
有人說,多數美國人生活在“失憶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nesia”),但很少人承認的是,美國許多決策者也是如此。2003年,小布什選擇推翻薩達姆·侯賽因時,完全理解遜尼派穆斯林與什葉派穆斯林的區別;奧巴馬全然無視在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歷史淵源。如果現在存在一個歷史顧問委員會……[全文]
-
50年來奧巴馬是首位不向基辛格征詢的總統,但是…
奧巴馬是自艾森豪威爾以后第一位不向基辛格征詢意見的美國總統。每過一段時間,政治評論家都敦促奧巴馬向“基辛格路線”靠攏。其他人則說奧巴馬在實行“基辛格路線”,但“基辛格路線”這個詞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對美國外交政治又意味著什么?[全文]
-
2015年四大分歧震蕩世界,至于中國……
隨著這四大分歧交織在一起,最重要的后果將是什么?也許這個最重要的問題與一個最難歸類的國家有關:中國。誠然,現在不大可能會有中國版“雷曼時刻”,但在一個以城市和工業普遍產能過剩為特點的經濟中,通縮壓力正在積聚。[全文]
-
這樣逼俄羅斯,是想重演一戰嗎?
1914年8月,歐洲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在槍炮聲中結束。當我們紀念一戰爆發時,不要聽信陳舊卻一直持續的謊言,即前人的“犧牲”是必要且高尚的。相反,這場戰爭被理解為現代歷史上最嚴重的錯誤。[全文]
-
債務違約迫近 奧巴馬還在演戲
奧巴馬成了白宮西廳的哈姆雷特:這一刻他支持轟炸敘利亞,下一刻又反對這樣做;這一刻薩默斯將接替貝南克擔任美聯儲主席,下一刻又不是他了;這一刻奧巴馬將飛往亞洲,下一刻他又不去了。執掌大權,還是不執掌大權,這確實是個問題。我們應當明了,我們在華盛頓看到的不是一場喜劇,而是關乎聯邦政府信譽的俄羅斯輪盤賭。[全文]
-
“美國夢”已成噩夢
美國的社會流動性在減退,通過繼承成為富豪的比例大大高于澳大利亞和英國。美聯儲使股市回到危機前的水平,經濟卻沒有復蘇,它推高資產價格,成功地使富人及其孩子更富了。亞裔成績優秀、人口增長,但在精英學校中的比例卻下降了。福利造出貧困陷阱。精英們審慎地操縱游戲規則,偏袒自己的后代。[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