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跳過一個投機大坑,掉進了更大的
歐洲央行幾乎沒有借款給歐元區各國,造成了現在的危機。他們可能擔心再次陷入1920年代那樣的惡性通貨膨脹。我并不十分信服這一解釋。大家都十分清楚,目前我們面臨的威脅是長期通貨緊縮的經濟衰退:物價、工資收入和生產量下跌或停滯不前。[全文]
-
德國,你是壓垮歐元的最后稻草嗎?
未來,各國選擇何種水平的財政赤字也需要歐元區共同制定。在德國或許有很多人會害怕在這樣一個新議會中成為少數派,他們或許更愿意堅持自主制定預算的邏輯。但最初便是德國僵硬的規則把整個歐洲置于深淵的邊緣。是時候開辟一條新路了。[全文]
-
希臘欠債不還?德國才是老賴
希臘全民公投拒絕了西方“三駕馬車”的債務援助協議,批評希臘人“好吃懶做”、“欠債不還”的聲音不絕于耳。皮凱蒂認為,恰恰是現在指責希臘的德國政府從不還錢,從歷史經驗來看,德國人依靠債務減記獲得了寶貴的經濟發展機會。他對提問的德國記者說:“如果1950年代我們對你們德國人說‘你們怎么死不認錯’,那今天你們恐怕還在苦苦還債?!?a href="/PiKaiDi/2015_07_07_325841.shtml">[全文]
-
現在的增速,難說中國是否在陷阱里
我認為關鍵的問題是,趨同現象是否會在中國趕上高收入國家之前止步。我想無人能知曉這個問題的答案。本人的觀點是要使趨同持續,經濟政治體制就需朝著更加透明、民主的方向前進。[全文]
-
與皮凱蒂對談《21世紀資本論》
我更多是把自己看作一個社會科學家,而不是一個經濟學家。我認為,經濟學和社會學以及歷史之間的界限并不是非常分明的,起碼它們不像經濟學家假裝的那樣分明。[全文]
-
西方國家需要更多的公共資產
在中國,國家擁有的公共資產占比較高,約為30%-40%,稅收占經濟總量的20%;而在歐洲、美國和日本,這個數據要低得多,只有不到10%,有些國家甚至是負的,公共債務超過公共資產,但稅收卻占經濟總量的30%-40%。皮凱蒂認為,理想的狀態是介于二者之間。[全文]
-
西方社會不平等,別拿中國當替罪羊
法國從1950年到1980年紡織產業就業崗位的減少比1980年到2010年還要嚴重,即使沒有中國,這種趨勢也一定會發生。西方總有人希望為一些社會不公現象找替罪羊,中國就是一個理想的責怪對象。[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