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在崩潰?三類變化,兩條證據,一點啟示
長期以來,中國人對美國存在著浪漫主義的想象。人們往往抽取出美國的積極面,比如民眾的善良、社會的有序、經濟的增長、種族的和諧、國家的崛起等等,將原因與內核都歸于民主的變量?,F在,民主在衰老,美國在退步?!懊绹磳γ绹睜顟B變得更加惡劣。[全文]
-
特朗普在走鋼絲,中國是其手中傘,腳下是鱷魚潭
我曾找過幾位美國學者,希望能夠一起倡議,但未果。信寫出來,想登在美國智庫的網站上,也被婉拒。我找了幾家美國主流媒體負責人,僅有一家說考慮,但最后也婉拒。此后,我找了《外交學人》,總編輯蒂耶茲很爽快地答應。[全文]
-
疫情導致全球化休克,誰能起死回生
現在看來,一些中小企業因此次全球化休克而破產是肯定的。按市場的一般規律,在缺乏流動資金時,30%的中小企業撐不過一個月,85%中小企業撐不過三個月??梢灶A見,休克復蘇后的全球化,將出現更嚴重的馬太效應,富則更富,強則更強。[全文]
-
2020年,中國必須打贏這五場戰役!
幾天前,波黑前總理茲拉特科?拉古姆季亞發了一段視頻給我,其中有一句話令我感動:“新冠病毒肆虐下,中國是全球保衛人類的第一道防線?!闭沁@種決策部署,使疫情被控制在目前相對可預見的進程中。不過,中國困難期恐怕還會持續,更多的戰斗還在后頭。[全文]
-
美伊戰爭即將打響?恐怕不是大家想的那樣
在伊朗的每一個小時,我都用小本子記下觀察到的細節,各種關聯式也在腦海中生成:引進西方文化≠向往西方體制,對政府表達不滿≠反對現存體制,反對體制者≠伊朗主流。這些復雜的不等號,美國人似乎并不懂。[全文]
-
七年之癢?中國智庫業呼喚三場新革命
用新型智庫“七年之癢”的說法,并不是否定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成績,恰恰相反,是在充分肯定過去七年來取得相當不容易的進展。智庫建設不是一勞永逸的工程,也不是決出你贏我輸的競賽,將伴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民族復興的始終。 [全文]
-
對美國資本而言,中國市場的魅力勝過總統的權力
中國市場的魅力源于70年來中國飛速發展的財富累積。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中產階層群體與最強的消費能力?!巴顿Y用腳投票”的華麗數據與鮮活事例,映襯了中國市場的魔力是任何勢力都阻攔不了的。[全文]
-
津巴布韋,一個被西方妖魔化的國度
提起津巴布韋,許多中國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貧窮、落后,筆者上個月走訪該國多家學校、企業與相關機構,與數十位當地民眾交流探討, 先前許多印象被顛覆,再次感受到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后殖民主義時代被西方媒體妖魔化的境遇與渴求發展的心境。 [全文]
-
摩擦最激烈時,中美仍有十大合作沒有崩塌
一年半來,中美經貿摩擦曲折反復,長此以往,全球經濟必然會面臨衰退風險。唯有中美雙方相向而行,選擇合作,才能讓世界經濟力壓陰云。好在即使在摩擦最激烈時,中美兩國仍有至少十個合作領域的總體基礎并沒有崩塌,有的還有加強之勢。[全文]
-
“你講得很有意思,但有點像中共宣傳”
從傳播素材角度看,中國故事應突出更多“去政治化”的內容,在文化、金融、教育、科技、環境等多個方面,構筑一個更為立體的中國形象。中國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精彩的故事發生,只要展現一個豐富多彩的國家,本身就是成功、穩健制度的最好證明。 [全文]
-
被取消赴美簽證后,美國駐華大使館給我送來月餅
今年中秋節,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禮物:美國駐華大使館的三盒月餅。我與全院同事分享了這份美味點心,也由衷感謝送出禮品的這位美國資深外交官。過去幾個月,我們之間有激烈斗爭,也因斗爭而成為朋友。斗爭源起于今年春季美國使館沒有任何理由地取消了我的赴美簽證。[全文]
-
中美貿易“持久戰”,中國人的斗志被激發
在全球最大手機代工企業之一的華勤通訊,某高管表示,5G時代,美國技術不占有優勢,肯定打垮不了中國企業,而手機企業有不少替代方案。在深圳大疆、深圳海能達等企業,筆者同樣聽到了不少企業界人士的堅定信心。[全文]
-
美國還重要嗎?
去年,在伊斯坦布爾的一次研討會上,當涉及討論中東下一步走向與美國角色時,一位學者對美國代表說,中東要發展,最好的方式就是美國離開。在當今世界,美國還重要嗎?[全文]
-
破7之后,我們為什么還對人民幣有信心?
我們能夠用擴張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方法來挽救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來注入流動性重新啟動交易,來挽回投資人信心使市場盡快筑底。我們這樣做并不會引發貨幣貶值,這是因為我們擁有了完整的貨幣主權。[全文]
-
最近,一位來訪的美國現任外交官私下這樣對我說……
對所有民眾而言,需要重拾為中華振興而奮斗的精神,不必因美國壓制就“逢美必反”,也不必因經濟下行壓力就放棄希望。事實上,美國仍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在“體”層面打破對美國體制、經驗與形象的迷信,在“用”的層面更多參考美國的優點。[全文]
-
今天的俄羅斯精英如何看待中國?
去年3月底,在俄羅斯科學院大報告廳舉行的莫斯科經濟論壇,筆者在開幕式上發言。原本擔心,這么高調的話語會引起一向高傲的俄羅斯精英的反彈,沒想到茶歇期間數十位俄聽眾當面點贊,不少人認為俄羅斯應借鑒、學習中國經驗。[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