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者網一周軍評:軍迷們最期待的永遠是未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美國、日本一系列新型武器開發項目的公布在國內引起不少關注,而關于我國新一代武器裝備的相關消息也以片鱗半爪的方式到處“露頭”。對于軍迷這個“看熱鬧”的群體來說,這是一個興奮的新時代。但這背后有一些基本的邏輯和道理,本期軍評筆者將嘗試理一下這個頭緒。
“軍迷”是中國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產生的群體,包括觀察者網的幾位同事,雖然在聊天的時候會以“你才是軍迷,穿迷彩打彩彈”互相開玩笑,但事實上我們這些從未真正參軍入伍,也沒有真正參與過軍事裝備相關研究,只是依靠各種側面途徑學習和了解軍隊,在成為媒體人,真正以此為“吃飯家伙”之前,從任何意義上說都和網絡上的大家并沒有什么區別。
現在我們已經成了媒體人,很多時候興趣變成職業,就會產生一些不一樣的情緒了,而且職業的要求也讓我們有了和軍迷稍有區別的視角。
當然,網上還有一些軍迷比我們更“徹底”,要么成了軍民融合大潮中的弄潮兒,要么加入解放軍,要么進入相關專業進行研究。
然而,對于這些朋友來說,他們在本專業、本職工作(這不能在網上隨便聊)之外的部分,畢竟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也不可能有很深入的研究,更多的也是和大家一樣在“隔岸觀火”,只不過他們隔的這個岸更窄一些。比如我們很熟悉的從事輕武器相關工作的朋友,在網上也喜歡和人聊坦克;從事導彈研發的朋友,卻喜歡輕武器;本專業學火箭炮的朋友,卻從事了坦克的相關工作,然而他的愛好其實是戰列艦……
從“軍迷”到大師,卡拉什尼科夫的故事本身也很傳奇
在這些“喜歡”的方面,其實他們仍然是“軍迷”。當然萬事有特例,就像卡拉什尼科夫也是從坦克兵起步最后卻成為輕武器專家,類似的事例也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前幾年網上就有人說過,軍事這個專題是只有在中國新聞網站上才是每家都有,國外的新聞網站大部分其實是沒有這個專門欄目的。
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的軍迷確實是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
魯迅的名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有這么一段論述: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雖然有些厚臉皮(畢竟是在說自己所從屬的群體),軍迷不敢說全是“中國的脊梁”,但至少,某種意義上確實可以算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吧。正是由于整整幾代的中國人都因為現實原因,對我們的軍事技術發展充滿了憂患意識,這直接導致幾代的年輕人中對于這個問題有熱情,有想法的人特別的多,從“軍迷”到職業,這本來也是一個很平常的事。
前幾天和某單位的朋友聊天,說起網絡上軍迷的風氣剛起來的時候,他們上網看自己從事相關專業的論壇討論,是有點“戰戰兢兢”的感覺的,因為感覺這些軍迷明明不是專業的,但他們的視野怎么這么寬廣,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前沿掌握的這么多……
當然,這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錯覺。國內有些研究單位真的把網上的“軍迷代表”請到單位里作了交流——之后發現……軍迷畢竟還是軍迷,“大而化之”地談談,可能還有一些啟發性,但真的要來指導專業……這就有點鬧笑話了——當然也有真的“特別懂”的,就不會尷尬,而是真的能帶來一些啟發的了。
目前已經有機構在考慮要從真正高水平的“專業軍迷”(指真有實實在在的專業水平,光天馬行空是不行的哦……)中征集一些新的點子,甚至可能成為我國未來外貿武器發展的“顧問”……
有這個想法,表明有關機構也已經注意到了我國軍工行業也在尋找創新體制的新路。這和美國這幾年拼命強調想把硅谷的創新路子用到軍事研發上的想法某種程度上也可算是異曲同工吧。
最近美國公布了陸軍新一代坦克的概念方案,新一代步兵戰車的競標也重新開始,再加上導彈、電子系統、軍事網絡等方面都有新的消息。
美國國防部先進計劃署支持的地面無人平臺競賽——華人比例比往年降低了很多,大國競爭新時代啊
美國的想法是強調“競爭”,依托其世界最大的科研基礎(包括歐洲的那些都可為美國所用),以較低成本用貨架產品組合出新的“創新產品”,與之大相徑庭的則是日本。
日本的軍事創新體制某種意義上和中國傳統體制有些相似,講究一個“謀定而后動”,往往會以“文山會?!钡姆绞剑ó斎蝗毡镜倪@個“文山會?!笨赡懿皇且粋€夸張的說法)來研討未來軍事方面的新需求,新方向,最后再由一個“國家隊”承包,集全國之力來進行研制。
日本“次期戰斗機”的早期研討……就是變著法要美國給F-22……而美國就不給……
比如最近終于敲定的“次世代戰斗機”方案,以及剛剛揭曉的“次世代反導驅逐艦”,都是經歷了十幾年的探討和計劃,在外界認為“黃花菜都涼了”的時候,才終于定案。
不過我國的武器裝備研制體系的基本盤比日本大得多,往往最后會發展成多個“國家隊”,圍繞由決策機關確定的大項目展開研制,事實上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某種意義上可以算是美日這兩種體制的結合。
相比之下,中國國內軟硬件廠商(現在發展到造車、造家電)的發展則是以“無序堆料”起步,最后經過市場篩選,幾個結合市場、技術和財務實力的大企業成為領軍者,后面又有一大片靠成本優勢生存的“跟風”者。也就是所謂的“華強北模式”,但這種模式可能很難在軍事裝備方面運用——然而時代弄人,我們正巧趕上了一個國際上部分地區天下大亂的時代,又趕上今年疫情,全世界能夠及時供貨的供應商,未來幾年內可能就只有我們了……這樣一來,國內廠商將“華強北模式”運用到外貿武器上似乎也不是沒有可能。
中美日的這三種模式其實也是由各自的國情決定的,美國擁有世界最強的科研基礎和最好的利用國際外包的基礎,日本技術實力底子頗厚但總體規模太小,而中國則是擁有世界最強的制造業基礎 ,卻在市場營銷和部分基礎技術方面存在瓶頸。
21世紀以來,美國、歐洲、日本其實是沒有太大壓力研發下一代武器的,這逐漸形成了一種慣性,在中國和俄羅斯進步緩慢的前提下,他們可以優哉游哉,用一些細節方面的改進和創新就能夠應付。但2010年后中國的井噴式發展和俄羅斯將國家實力向軍事方面的全面傾斜,終于也讓他們感到了壓力。
從這個角度而言,西方在軍事科研和新武器開發方面反而是有“和平病”——這和我們相反,解放軍現在經常會自我批評說的“和平病”其實不難醫,因為說到底部隊轉移到為實戰做準備上這個事兒還是不難的——西方的“和平病”往往體現為某些特定行業,領域出現斷檔和空白。
比如美國之前就有專家指出,美國搞火箭的,搞航天的大學生,過去十幾二十年都在削尖腦袋往SPACE X和其他幾個商業航天公司鉆(即使是美國航天“國家隊”ULA公司,也是很“商業化”的),所以大家都在搞液體火箭固體火箭這些東西,水平很高,容易出成果。而現在要把重點轉向高超音速的話,這都是大氣層內的活兒,過去好幾十年都沒大規模認真搞過……人也少,錢也少,成果出的也少……這就難了,沒有個幾年十幾年是扭不過來的。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堵開源 
-
美艦穿航臺灣海峽,東部戰區全程跟蹤監視
2020-12-19 18:26 中美關系 -
巴基斯坦:印軍朝聯合國車輛開火
2020-12-19 11:39 印巴沖突 -
4位軍官警官晉升上將 習近平頒發命令狀并表示祝賀
2020-12-18 22:59 習主席帶領我們強軍 -
航母山東艦入列周年 更多殲-15曝光
2020-12-17 19:39 中國航母 -
美稱中國缺席雙邊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會,外交部:責任在美方
2020-12-17 16:22 中美關系 -
中國出口馬來西亞的最后一艘“濱海任務艦”下水
2020-12-17 15:31 -
廣西演藝職業學院一在校生拒服兵役,被取消大專學籍保留資格
2020-12-16 21:04 -
解放軍展示巷戰攻防演練 臺媒慌了
2020-12-16 17:48 -
翻越21座雪山,過冬物資運抵雪域邊關!
2020-12-16 07:10 -
美海軍陸戰隊為轉型將裁軍5000人
2020-12-15 17:18 -
美報告推測:解放軍至少有350枚核彈頭
2020-12-15 16:06 涼戰 -
中日防長視頻通話:加快??章摻j機制建設
2020-12-15 07:50 中日關系 -
精打細算 美軍回收機翼給F-15續命
2020-12-14 19:16 -
西藏軍區特級空中機械師惜別老戰友“戰鷹”
2020-12-13 10:27 習主席帶領我們強軍 -
我軍訓練基地和模擬藍軍建設初顯成效
2020-12-13 08:07 習主席帶領我們強軍 -
美國“羅斯?!碧柡侥敢凰质й?,海軍正在南加州沿海尋找
2020-12-12 07:29 -
這四艘戰艦剛入列,就鏖戰黃海參加訓練
2020-12-11 14:11 中國海軍 -
美國海軍招標新型教練機 印度:買我的!
2020-12-10 16:55 -
最后一批!數千噸冬囤物資運抵西藏邊防
2020-12-10 10:07 龍象之間 -
臺軍“廣播驅離”,解放軍軍機回嗆“請不要干擾我”
2020-12-09 21:26 臺灣
相關推薦 -
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被立案調查 評論 356英國又現一種變異新冠病毒,官方:更易傳染 評論 1881億噸,曾經全中國一年鋼產量,今天一家企業實現了 評論 196西藏航空:一名機長執飛降落后去世 評論 128明年1月1日起我國調整部分商品進口關稅 評論 46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