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自由主義侵蝕30多年,拜登一朝就能讓美國重回巔峰?
一個政治制度優勢褪色、經濟模式亟需整治的美國,將難以拿回國際話語權,也無力引領新一輪的全球化。這次總統大選將這部老舊、松垮的憲政體制各種結構與程序問題暴露無遺,這場疫情也將美國式資本主義的脆弱與不平等攤在陽光下。[全文]
-
人類歷史的這四重趨勢不僅不會被疫情打斷,反而會加速
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歷史前進的腳步加速。過去認為牢不可破的結構開始全面松動,過去認為浩浩蕩蕩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出現明顯退潮與反轉,所謂百年不遇的大變局之輪廓日益清晰,全球秩序進入劇烈重組階段。有四重歷史趨勢同步出現轉折。[全文]
-
某些國際評比,有如繡花枕頭
這些報告制作過程是否不自覺夾帶西方中心思維與西方優越論,他們提倡的價值標準是否僅為西方經驗量身訂做,而無法合理考慮其他文化與歷史條件下,不同發展路徑的相對合理性。有時這些報告所推崇的模范生,可能像是繡花枕頭一肚稻草,光有鮮艷亮麗的外表。[全文]
-
美國政治學者多是“精致利己主義者”,中國學者要超越這一點
從事社會科學的學術活動,尤其是政治學研究,其成果都有強烈的實踐意義。你是為誰做學問?要把學問跟誰分享?希望如何改變這個世界或時代?這都是學者必須面對的。我說要超越,是因為西方政治學,尤其是美國政治學已經忘了這些基本點。[全文]
-
美國主流政治學已經全面松動,這是一個契機
西方民主體制從三十年前歷史終結的自信變為現在的不自信,這讓政治學者們非常彷惶,因為在他們的意識形態領域里,沒有什么新的建設性的東西去應對它現在深層次的沖突和矛盾。[全文]
-
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缺陷重重,現在有一個改變的契機
美國主流精英以文明優越者自居,他們把倡導普世價值、推行民主制度與利伯維爾場也視為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引來極大的爭議。所以,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合法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都存在嚴重缺陷,只是過去沒有任何新的動力有可能去轉換、改革或補充這個秩序。[全文]
-
是誰不斷把全球經濟重心往東牽引?答案不言而喻
是什么力量把這個重心一直往東牽引?答案不言而喻,就是中國興起,它是最大的牽引力量。兩千年世界經濟重心移動的軌跡預告了不久之后人類經濟活動分布的重心可能會回到19世紀初的起點,甚至回到更早兩千年前的起點,也就是回歸更悠久的歷史常態。[全文]
-
“若有機會重來,當然選擇中國發展模式”
中國的崛起對非常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講,是真正幫助它們打開思路,從新自由主義的牢籠解放出來。埃塞俄比亞認真學習中國的發展經驗,汲取適合自己的實踐策略或制度安排,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它甚至成立了類似發改委的規劃機構,推進自己的“五年計劃”——“增長與轉型計劃”。[全文]
-
過去我們常常高估美國的作用,而忽視它對世界的消極影響
我認為我們過去常常高估了美國的作用,而且甚至是忽視美國在全球范圍里起的消極作用。其實如果美國的角色消退的話,有一個新的很好的空間,讓很多新興市場國家能夠發揮他們積極性,甚至能夠帶領很多發展中國家在很多全球重要議題上有更多建設性的主張。[全文]
-
有人想讓中美徹底剝離,但很快發現幾乎不可能
在今天這個世界里面,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可以完全自給自足,可以不求、不假他人。事實上都需要跟其它國家、其它地區進行經濟的交換,進行合作,互補有無,然后進行專業分工。因為這樣的話所有國家經濟的福祉可以極大化,這個趨勢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全文]
-
歷史上有無數超級大國興起,但中國不一樣
在全球范圍,經濟緊密融合的受益群體還在繼續擴大。當務之急是讓世界主要經濟體協同修正全球化的路徑跟游戲規則,來更好地實現包容性增長目標。全球化仍然具備充沛的前進動力與巨大潛力。而中國將可扮演關鍵角色。 [全文]
-
因為幫助發展中國家,中國被西方稱為“修正主義國家”
很多發展中國家不再受到“華盛頓共識”意識形態的束縛。所以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選擇范圍擴大”的時代。這一點非常重要。并非所有的西方觀察家都很歡迎這一轉變。因此很多人稱中國是一個“修正主義國家”,中國徹底改變了全球公共話語體系。[全文]
-
中國復興后帶給人類的未來,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
中國70年來走的道路,突破了過去各種不同文明曾經創造的歷史。如果中國繼續保持既有的發展軌跡,那么她必然會進一步影響到人類社會的未來,實際上她已經開始在深刻地影響全球社會,以及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僅如此,這一作用將來還會更關鍵,而且她的關鍵程度甚至會超過歷史上美國所起的作用。[全文]
-
特朗普對中國是一劑良藥
中美關系曾被美國學者比喻為“連體嬰兒”。中國提供了大量價廉物美的制造業產品,讓美國人民長期享受低物價、低通脹的好處,使美國的中產階級和中下階層能夠維持很高的購買力。而它現在寧可割舍這些經濟實惠,顯然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算盤的問題。[全文]
-
懷念一位兩岸共同景仰的大時代智者、仁者與勇者
他最擔憂的是兩岸關系。他生于大陸,成長于八年抗戰,深知以“臺灣民族主義”來對抗,可能導致兵戎相見的悲劇。他反復告誡臺面上的政治人物,若出于自己的認同錯亂或政治計算,而刻意制造臺灣兩千三百萬人與對岸十四億人之間的疏離、敵意與對立,既不負責任,也極不道德。[全文]
-
AI已經開始動搖“民主政治”
今天的代議制度是什么樣的一種信息收集跟轉換?我說那叫石器時代的制度,最原始的制度。每4年請你提供最多不到2個比特的二進制數據,憑這點信息,就賦予執政者未來4年制定所有法律的權力。在信息時代我們可以問:憑什么?[全文]